近两年,中国新能源车企将欧洲市场视为出口第一大区域,背后主要因为欧洲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欧洲强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叠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规模优势明显等因素共同促进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出海”欧洲。
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大举出口欧洲,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欧盟汽车企业受到损害。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在调查启动9个月内,欧盟委员会有权采取临时救济措施,即加征临时关税。欧盟指控中国车企不公平地从国家补贴中获益,并指责中国车企向欧洲倾销过剩产品。
2024年6月12日,欧盟发布声明,将于7月4日开始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在原有10%普通进口关税之上,拟对中国比亚迪汽车加征17.4%的关税,对吉利加征20%的关税,对上汽集团加征38.1%的关税。以上三家生产商均在欧盟正在进行的调查中被抽样。此外,还将对其它制造商将征收21%的关税。
这意味着上汽集团和其它不配合调查的企业面临的关税税率增至48.1%,其它企业的关税税率则在27.4%-31%。同时,欧盟委员会称,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在上海拥有一座超级工厂,特斯拉提出了申请,可能会“在最终阶段获得单独计算的关税税率”。
此次加征关税名单中,上汽最为“受伤”。这或许是由于其出口欧洲的汽车数量最多。2023年,上汽集团在欧洲十三国中国汽车品牌中销量排名第一,累计交付24.29万辆。第二名和第三名依次是吉利和比亚迪。
高达48.1%的关税的征收,势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前不久,一项由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若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20%的进口关税,则欧盟进口的中国产电动汽车数量将减少1/4,约12.5万辆,相关贸易损失将高达近40亿美元。以目前比例来看,相关损失或会更大。
继欧盟针对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表态后,奔驰、宝马、大众等汽车厂商也针对此事做出了回应,认为该政策是“错误的”,并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德国大众汽车6月12日表示,反对征收此类“反补贴税”,称欧盟“这一决定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对欧洲——尤其是对德国汽车行业的任何潜在利益”,“提高进口关税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措施和反措施,导致贸易冲突升级”。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表示,关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中方已多次阐明了有关立场。“我想强调的是,这起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欧方以此为由,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损害中欧经贸合作和全球汽车产供链的稳定,最终也会损害欧洲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