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8 日消息,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日发明了用 AI 实现实时主动降噪的方法,可以在不改变耳机音频的情况下消除用户指定的声音。
该团队由人工智能专家希亚姆・戈拉科塔(Shyam Gollakota)带领,于 5 月 16 日在美国声学学会和加拿大声学协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一想法,并展示了一个工作原型。
戈拉科塔及其团队使用基于智能手机的神经网络来识别、训练和过滤 20 种不同的环境声音类别,例如人们日常通常会听到的警报声和闹钟声。
1、AI的热度正转向硬件端
近段时间,国内外多个厂商频频落地AI硬件,并押注AI耳机赛道。Meta 正探索开发带有摄像头的 AI 耳机,希望这种设备能用来识别物体和翻译外语。飞利浦影音推出首款AI会议降噪耳机“8号”,具备双语对话、同声传译等核心功能。魅族也预告其新款AI降噪耳机将于16日亮相,支持笔记记录和全局录音等。
“AI耳机被认为是下一代硬件的布局方向之一。”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标准委技术委员周迪认为,目前AI耳机能给消费者带来个性化推荐、实时翻译、健康监测、智能提醒、语音识别等新体验,同时相比智能头显,佩戴更为轻便,适用于各种场景,价格也更为亲民。“二者互补性强,可以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
2、AI破局的关键
AI下一步该往何处走?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当如何?
经济学家任泽平判断,AI产业从软件时代过度到硬件时代,未来AI软硬件结合,才是最大的趋势和风口。软硬件结合,这是AI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继续破局的关键。只有将AI与硬件载体相结合,打通AI与物理世界的链接,通用AI的能力才能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最终实现人人都可以用AI、万物皆可AI。
这个判断似乎并非空穴来风。在苹果刚刚结束的iPad 新品发布会上,35分钟的时长里,几乎句句都离不开AI。同一时间,另一科技巨头谷歌也推出了新款AI硬件产品。
此前由苹果前高管联手打造、OpenAI奥特曼投资的公司发布了AI硬件AI Pin,它可以拍照、收发短信、打电话、处理电子邮件、实时翻译、推荐餐厅……该产品一面世就在科技圈刷屏,还喊出口号——“杀死智能手机”,不到一个月预定量就超过了450万台。
尽管这款产品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但在现实使用中,它却因为反应缓慢、电池续航差、交互繁琐等各种问题而被用户质疑。更何况,它能做的,智能手机也能做,还能做得更好。
在这之后,还有一款名叫Rabbit R1的明星AI硬件产品,一推出就获得了不少关注,但其实与手机之间的区别也并没有多少。几个月过去了,大家对于这两款设备的争议逐渐增多。在AI浪潮下,这种例子不在少数,许多企业都在需求不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创造需求,也就是通过“脑补”去定义一款产品,从而导致一大批具有实验色彩的产品出现。
不过这也带给我们了一些思考:AI时代,人与世界到底应该如何互动?归根结底,不管如何互动,要打造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仍然需要回归对场景的理解,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
总结起来还是那两个字——具体。即我的产品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能解决人们的哪些问题。
此次最新发布的讯飞会议耳机Pro 2,作为一个“进化型AI会议助理”,对其所属的人工智能硬件公司——未来智能,以及整个行业而言,都是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它以完全体的形态,满足用户的全场景办公会议需求。关注场景与用户需求,早已融入未来智能这家公司的基因里。其核心创始成员来自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硬件领域的顶尖公司,十余年专注于智能交互领域的创新探索。
他们把“真正能解决用户问题”写进了自己的企业价值观里:把心中对未来的期许,通过科技手段带到现实,让每个人都能感受未来智能的美好。
早在2011年,未来智能团队就打造了首款AI语音助理,2018年试水打造全球最早的翻译录音耳机雏形,2020年推出首款通话翻译耳机,2022年推出讯飞会议耳机品类首款录音降噪会议耳机,到今天的新一代讯飞会议耳机,一经推出就成爆款……
3、AI科技企业,需要做这件事
如今AI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从金融、医疗、安防、教育、交通、制造、零售等等各个领域,掀起了一系列的变革。
例如借助AI技术,可以更快速精准地分析基因序列数据,以达到早期预防疾病和个性化治疗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对大量的医疗影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
在教育领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交互式的学习体验。
AI技术也广泛应用在金融行业,比如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
随着技术发展的深入,数据和算力资源的日益丰富,这一系列的变革,将会对我们的未来科技、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带来颠覆式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企业不管是创业公司还是中小企业,要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就要和巨头们竞争拼天下,也不是一味的卷算力、卷模型、卷资源,而是要找到一个细分的特定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解决该领域的痛点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未来智能就是这一批公司的典型代表,找到自己的应用土壤,钻研好技术,培育好市场,从而实现厚积薄发。
正如胡郁曾表示:我从来不觉得一家只做核心技术的公司会成为寡头。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只有一家会做,一定要有商业模式作为载体……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构建起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但是在将来的20年里,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立足于当下的技术,找到你的目标客户群,找到他们的刚需和痛点,不断扩展技术壁垒和门槛,扩大你的用户群,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在国内,只有不同的企业百花齐放,才会有多样性、充满活力的商业格局。只有不同的企业在各自的领域积极探索和创新,才能共同推动了中国生成式AI应用的发展。